Showing: 1 - 3 of 3 RESULTS
国际新闻

意大利专家:共建一带一路释放发展潜力

8年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硕果累累,向世界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和意义

意大利和中国位于古丝绸之路两端,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这让两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具有必然性。

新冠肺炎疫情让意大利经济社会受到严重影响。关键时刻,中国向意大利提供巨大帮助,彰显了两国之间的伟大友谊。2020年3月,中国连续向意大利派出三批抗疫医疗专家组,专家组在罗马、米兰和贝加莫等多个城市,分享抗疫经验,为全球抗疫合作树立了典范。中国对意大利抗疫的支持,充分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解决全球性挑战的意愿和决心。

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向沿线国家提供大量抗疫物资,并向不少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使“一带一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丝绸之路。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的七国集团国家,意大利正在公共卫生领域与中国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在2017年1月18日,中国政府就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卫生水平。这其中包括沿线国家加强卫生体制和政策、卫生领域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的磋商和沟通,增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卫生医疗合作,造福沿线国家人民。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有助于各国共同应对疫情,也点亮了世界经济复苏之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合作伙伴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将在贸易、投资等领域朝着可持续的多边合作方向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打造重要的沟通对话平台,促进全球均衡发展。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十四五”规划为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不仅努力振兴国内市场,而且不断向世界敞开怀抱。巨大的中国市场对全球商业贸易格局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合作伙伴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获得了喜人的红利,并看到了未来巨大的增长前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数据有力证实了这些趋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8年。8年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硕果累累,向世界证明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将释放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新闻

“一带一路”绿色基础设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视野,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一直在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其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经过一百多年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化,绿色基础设施拥有了丰富的内涵,为现代化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绿色基础设施是跨尺度、多层次、相互连接的网络空间体,是城市发展和生态稳定的有机结合体。绿色基础设施在传统基础设施中融入更多的环保生态要素,具体组成上包括国家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基础设施化的城乡绿色空间和绿色化的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三个部分。绿色基础设施在发挥基本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功能外,还要提供恢复城市生态、提高空气质量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旨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框架的构建来突破传统生态保护的局限性,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绿色基础设施是维系人类社会经济运行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载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一、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因

设施联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旗舰项目为东道国带来交通便利;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将极大促进相关区域的贸易往来;中俄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进一步加深中国和周边国家能源合作。这些成就极大促进了相关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不仅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着重要的经济贡献,而且也为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着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撑。

同时需要正视的是,过去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基建投资时,因项目管理不规范导致发生环境和安全问题而影响项目施工进度,使企业遭受损失甚至因此停工的案例不在少数。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于项目中生态环保要素的忽视,缺乏对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的认识,以及未形成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系统性方案。要想避免过去发生的意外事件,必须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国企需要通过样板工程树立标杆,私企需要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

早在2013年,中国政府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强调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并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其中提到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保服务与支持,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行业的节能环保标准和实践,推动水、大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环境保护,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和运营水平。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应该在相关方面做足工作。

(一)培养先进的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和企业文化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单一的提高项目环保要求,而是一项相较于传统基建项目在全方位都系统性提升标准的复杂工程。它包含多学科综合原则、生态网络化原则、跨区域整合原则、多尺度原则以及多方利益主体原则,需要整合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城市和地区规划、地理学和土木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是一项精细复杂的工作。企业应提高在相关理念和知识上的培训教育,在保障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让绿色基建成为海外投资企业的基本文化。

(二)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绿色技术研发

对于未来由中方融资的国外项目,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重视并能体现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的重要举措,包括主动提高项目的环保、审批要求,提供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在履行对所在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义务上应该坚持高标准,避免留下中国企业掠夺资源、片面追求利润而不顾生态保护等负面影响。更高的环保标准需要加大在绿色基建方面的技术革新,给予绿色技术投资研发更大力度的财税政策支持,探寻绿色环保项目新模式。先进储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零碳建筑为主的新型低排放基础设施建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

(三)逐步停止新建高污高碳项目

在9月21日举行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在煤电厂建设领域,中国拥有巨大的煤电设备生产产能和煤电厂建设、运营优势,而这则承诺不仅表明了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充分展示了对国际社会负责的大国担当,带头帮助其他国家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实现这一承诺的重要一环需要信贷机构收紧此类项目的审批,引导绿色清洁项目的开发。实际上近年来已经在此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中国境外投资项目逐渐转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CUFE)在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能源投资中,境外煤炭相关投资自2015年以来就不断下降,而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领域投资首次超过50%,占比57%,其中,在光伏领域尤为突出,中国的光伏设备已经远销数十个国家,在全球光伏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四)控制投资风险,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海外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换,企业走出去投资项目要注意把握政策环境变化,避免“不合时宜”的项目开发,同时要注意“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因为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存在一定的隐患。投资者要把项目的环境影响纳入到投资风险考量中,避免如肯尼亚拉穆煤电站项目失败的情况发生。中国海外投资增长迅速,数量攀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质量。从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套流程都应该严格规范管理。国际项目施工要采用国际通用FIDIC合同,严格执行合同内容以保证各方权力和义务,诸多项目案例中中国项目方因不熟悉FIDIC条款而丧失了许多索赔机会。因此,国际工程项目的人才储备和知识技能培训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环。不管国企还是民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基本原则,不能为了拿项目而承受过多的亏损风险。在过去的境外投资项目中,中国对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造成了很多项目上的审批溢价,未来的境外投资企业需要注意避免强行输出中国管理风格,管理思路上应当因地制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在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的复杂形势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引导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

国际新闻

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中英绿色发展合作结出更多果实

11月9日,英中贸易协会在格拉斯哥举办《净零目标:英中工商界的作用》报告发布会,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以视频方式发表题为《共促绿色低碳发展 打造互利合作成果》的讲话。

郑泽光表示,中国坚定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主席在向COP26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致辞中,提出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三点重要倡议,体现了中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变国际合作、呵护地球共同家园的坚定立场和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过去15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降幅超额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准备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世界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超越。

郑泽光特别指出,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者,落实《巴黎协定》的行动派。我们呼吁发达国家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拿出实际行动兑现承诺,特别是应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援助等承诺。

郑泽光说,今天发布的报告专门提及中英在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我们赞成双方积极拓展上述领域的务实合作。令人欣慰的是,双方的合作已有了良好基础。近日,中国银行还将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举行新一批可持续发展债券挂牌仪式。中国华能在英国成功投运欧洲规模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并计划投资建设新一期电池储能项目。

郑泽光最后表示,下一步,中英两国企业应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深化绿色低碳发展、清洁能源、绿色金融、民用核能等领域双边合作,并不断拓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未来,绿色发展必将成为中英合作的新特色和关键领域,中英绿色发展合作一定会结出更多果实。

泽光:中英绿色发展合作结出更多果实